找到相关内容2477篇,用时9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——以禅、丹道密为主

    参照、互见,乃理解修行乃是借此身、,包括身体中以及六根的善用,其中深藏生命的奥秘。而无论哪家下手入门修持,不能忽略从呼吸入手,其中调身、调气调心的关连。丹道所谓精、气、神三者,密宗的脉、气、明点等,...。”[9]   《楞严经》卷4:“因地发果地觉为同、为异?阿难,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,而求佛乘不生不灭,无有是处。”[10]   今就道功静坐,《玄机口诀 导引术》曰:“收视收听,回光返照...

    熊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2888955.html
  • 有关生死之超常现象的科学解释及佛法解释

    立场,是辩证的缘起心枢论、中道的身心境不二论,认为众生的存在是色受想行识——即身、、境或物的集合体。身、、境或、物相互关联,不可分割,非一非异。其中心识虽不能离物独存,却功用神妙,在生命活动及...——心灵(Psyche,心理内核)相关,用正统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超常现象,这种研究称为“心灵研究”或“心灵学”(Psychical research),曾略译为“灵学”。19世纪50年代,“剑桥大学...

    陈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4589269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只是认为:作为印顺导师的弟子、门生和私淑艾者,常常要记得:导师不以“一宗一派的徒裔”自居,更没自创宗派的企图。就是因为他超越宗派,而具足批判精神,才成就他今天的思想学术成果。可是,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...。而禅修者如果没有悲心大愿,则往往容易耽溺在禅定喜乐中,不想出离。所以导师指那是“个人主义”,苦难的世间没有太多的干系!这样的情况下,怎么可能发广大?   面对苦难的世间、苦难的众生,他认为直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惟因老和尚禅七开示

    “讲来为汝安!”慧可云:“觅心了不可得!”达摩云:“汝安心竟!”慧可于言下开悟。觅心既不可得,又谁知疼痛呢?慧可被达摩一问,顿时明白了,觅心是不觉痛,无形中安了。我们听了这个故事,有哪些启发呢?...因,是故说无生。”参禅就是悟无生法忍。参!   十月二十三日开示   方丈室悬挂达摩祖师的对联:“无法向人说,将汝安。”破了我执,又破法执,性净之理,无说无示,无开口处,那有什么顿法渐法?不是...

    惟因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31590728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“三乘究竟”——三乘圣者同样证入缘起法性(理佛性),而且各依发修习的因缘(行佛性),而分别证得三乘圣位。至《法华经》方才以“化城”来形容二乘涅槃,说那只是过渡的休憩站。   中观学派还可依缘起性...的,这即是三乘说。如说:不但菩萨决定成佛,声闻缘觉将来一定要回心向大,同归于唯一大路——成佛,这即是一乘说。一开始就发菩提的,叫直往大乘;先修二乘,再回心向大乘,叫回入大乘。从学菩萨行,成如来果说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

    成实论》记载,无外乎是:一切有无?中阴有无?人我有无?罗汉是否退转?随眠是否相应?等等。对于这些问题各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,并进行了极为烦琐的理论论证。   部派佛教的教理思想和哲学主张,基本上...器官)在各自相对应的认识的对象--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相接触时就产生了相应的六识,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上座部把意根当作人的物质的,而其余各部派则持反对的态度。他们认为心法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391557.html
  •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

    思想的催化下,更易于萌生出“人生如梦”、“人生如寄”之类的心态。   第二节 “无心于物”“随缘自适”   禅宗讲“以为本”、“即即佛”,把作为万事万物的本体,《坛经》云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...住为本”。   “以为本”“无住于”,实际上是一致的。“佛性”在自己心中,不假外求,当然也就不能执着于万物。高扬心灵的地位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烦恼。实际上,这是大乘佛学所一贯倡导的。《维摩诘经》中...

    张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692118.html
  • 论慧远的净土信仰及其地域性影响

    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》,正道出了道安恼于“性空”“存神”之矛盾而思决疑于弥勒的苦衷,如《序》云:   子始发,……禀玄指子先匠,亦复未识其绝往之通塞也。…?此土先出诸经,于识神性空,明言处少;存神之...众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。是作佛,是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。”(27)但是,《观经》仅止于承认能入众生心想中的诸佛众生心想是同一的,并未导向佛皆是本无性...

    刘长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193351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的乘戒兼急观

    戒法并序》一文中指出:“经云:若以十善化人,如将毒蓟人。虽一期得人天之报,不免生死毒发,终不山轮问,翻增业垢,若以小乘开化,即是大乘冤鸩,解脱深坑可畏之处。《经》云:宁起狐狼野干,不起声闻辟支佛意...戒,是则名为真持戒也。”这里引川了《金刚三昧经》《大宝积经》的经文,说明悟明无所得之、自无为,心外无有一法,纵然有事相上持戒的不具足,也真心不相为碍,因为真心不住一法,无有一戒可持可犯。   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995094.html
  • 大慧宗杲士大夫禅学

    一孔之见,佛教见到的是“义理之义”,而非“仁义之义”,针对的是韩愈(768—824)《原道》中的仁义为“定名”,道德为“虚位”,批评佛老之学不讲仁义。宗密说:“作有义事,是省悟;作无义事,是狂乱。...不过,宗杲却自称“予虽学佛者,但爱君忧国之忠义士大夫等”,张浚在宗杲的《塔铭》中也赞扬说,“师虽为方外十,而义笃君亲。每及时事,爱君忧时,见之词气”。可见,在宗杲的时代,禅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295193.html